查看原文
其他

活在县城,你才能读懂中国

王不二 王不二 2021-07-06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北上广深的中产家庭,那么他是幸运的,但他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大概率上他不会受很多苦,过平顺的生活。不幸的是,你根本无法了解中国的底色。


中国太大了,太复杂了。全国共有中小城市约300个,2856个县,41658个乡镇和662238个村。


其中,这两千多个县城的经济总量占到中国经济八成以上。某种意义上,读懂了这八成,就读懂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读懂之后,最重要的也许就是你因此而做出的人生选择。


“郡县治,天下安。”


在中国历史上,县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自古以来,县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层治理单位,今天的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与中央政府基本一致,职能完全,拥有独立的财政权、决策权等。


县域一直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盲区。县城看似简单,开着车,大多数县城20分钟以内就可以完整绕一圈,但县城有自己的一套生态体系。


县域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这使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社会,具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


在县域经济中,小农经济是其底色,工业和商业服务于农业,从后两者中逐渐产生了一个非农化的商人阶层。


在商人阶层之外,县域社会中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非农阶层,就是干部阶层。县级政府中的干部阶层,和商人阶层一样,也服务于小农经济。


由于在传统小农经济中,非农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因此进入体制吃皇粮就成了农民最高的梦想,这是在农业之外最稳定体面的就业方式。


如果说,中国一线城市的重要意义是:给予普通青年,通过自我奋斗换得一片天空的可能性。即使这个窗口正在收窄。而在县城,根本就不存在这条路。


县域社会有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五大阶层组成:


一,官员阶层,在现有的官僚体系内,各个单位的实权掌握在正科级干部手中,而一个县的正科级干部大约有100多人,这批人是体制内的精英人物;


二,老板阶层,这部分人最早开始经商创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成为县域社会的有钱人,但是数量也不多,县域范围内资产超过1000万、年收入超过100万的老板群体不超过两三百人,而其中最有钱的少数人更是屈指可数;


三,工薪阶层,即体制内的普通工作人员,包括政府办事员、老师、医生等,相对于官员阶层,这批人的数量较为庞大,约2万人;


四,个体户阶层,即在乡镇或县城开店经营小商业的小店主,一般是夫妻两人经营,数量也较多,约有2万人;


五,农民阶层,占全县人口的绝对多数,是县域社会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除了种地以外,他们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维生。


上述5个阶层基本固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上、中、下3个层次。


最上层的是官员阶层和老板阶层。

前者掌握权力资源,后者掌握财富资源,这两个阶层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老板阶层需要在干部阶层的支持下维持企业的发展,而干部阶层也需要老板阶层为其创造政绩,二者共同塑造了县域社会的基本格局。


处于中间层的是工薪阶层和个体户阶层。

工薪阶层通过内部通婚建立了双职工家庭,夫妻两人的工资加起来约为每年10万元左右,而个体户在经营稳定的情况下年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这两个群体人数较多,且收入相对较高,从而成为县域社会中的中产阶层。


最下层的是广大农民阶层。

当然,农民群体内部也存在明显分化,这主要取决于打工收入的差异,多数农民家庭的年收入在1万~5万元之间。


可见,县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最下层的农民阶层占多数,最上层的官员阶层和老板阶层占少数,而处于中间的工薪阶层和个体户阶层在人口占比上也处于中间位置。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吃喝拉撒,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熙熙攘攘,纷纷扰扰,都终究逃不过名利二字。


县城卡在中间位置这个地方,进,可看到城市的繁华热闹和贫困潦倒;退,可看到农村的恬静幽美和困苦挣扎。生活在县城,少了些城市的冰冷,多了些乡土的热情。芸芸众生,众生百态铸就了县城的社会氛围。


县域是一个典型具有精英掌控的社会。


一个县域社会有几十万人口,但是真正有权有势或许只是几百个人。这几百人里面有两三百个科级以上干部,然后有几十个较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再有就是几个有头有脸的江湖人士。


这几百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网络,相互之间即便不熟悉,也会通过其他渠道短时内了解各自的底细。身处网络中的一个人,如果碰到什么事情需要找网络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想一想办法,都会搭上线的。可以说,县城的一举一动、县城的孰轻孰重、县城的风云变幻都在这群人手里掌握着、捣鼓着。


县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熟人社会。


这种“圈子交集效应”使得县城里的一个人可以借助已有的熟人圈子快速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县域社会可以理解为介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本质上依然是熟人社会。


走进县城,许多人你不认识,但是许多人你又认识。如果你在县城生活,走在街上,会有不同熟悉度的朋友或认识的人给你打招呼,面带微笑同时乐此不疲;两个陌生人见面扯东扯西的聊天也能引出一系列亲戚的连带关系。


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合几率非常高,所以名声和口碑非常重要,它几乎代表了你所有的信息。而每个人的身后,早已贴满了各种被别人定义的标签。县城里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就被会大众认知。


县域是一个关系大于规则的社会。


在县城,“有关系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县城人讲的是关系,靠的是裙带和朋友。在县城人看来关系比规则更重要。关系到位,事情就不会荒废。人脉决定成败,至于规则、能力、才华、水平等一切都靠后。


县域是一个有圈子、有场子的社会。


在县城,有级别,就有区别。级别通过地位、财富以及权力来显现。级别不同的人很难混在一个圈子里,但是可以聚在一个场子上把酒言欢。不同级别的人组成了不同的圈子,朋友也很固定。


圈子有高低之分,但是没有大城市那样泾渭分明。在县城,圈子很重要,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有什么事情圈里人自然会照顾到你。有人很难融入圈子,有人想从一个圈子进入到另外一个圈子,但是难度系数和干部晋升一样,很大。


县城的场子也重要,特别是酒场。请谁吃饭、谁陪吃饭、陪谁吃饭都是一门学问。酒场上喝什么酒,怎么喝酒都要视参与场子的人员而定。一般坐在场子上的人都是给面子的人,也基本上是圈里的人。县城的许多事情都是在场子上办妥的。


县域是一个有领导感存在的社会。


在县城,官往大当很难,但是要找到领导的感觉不难。一官半职在都市是职业,在县城就是领导。在县城,有“职位”的人大都会被滋润的神清气爽、穿着讲究。为官的气场十足,让普通人望而敬畏。


县域是一个安逸稳定的社会。


在县城生活,慢慢的就会温水煮青蛙。当你的才华配不上野心的时候,不知不觉你的理想抱负在脆弱的自制力下分崩离析。你想自律,你想斗志昂扬,那些糖衣炮弹、那些场子和烧酒不断在摧毁你毅力的最后堡垒。


在县城有想法的人一旦失去了“贞操”,大多数都最终“嫁给”了县城。接受这一切,要么幸福,要么甘于平庸。生活在县城的人普遍把安稳和踏实当作立身之本,追求的就是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可靠而衣食无忧。


县域是一个缺乏包容性的社会。


在大城市,大龄青年怎么样,丁克怎么样,不买房怎么样,不要铁饭碗怎么样,穿着怪异又能怎么样……没有人在意你,没有人关注你,这就是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可是在县城,工作,必须得等前辈退位让贤;婚姻,必须门当户对;结婚后,必须立马生孩子……要随波逐流,不能特立独行。不按正常模式生活,很快会被打入另类。


县域是一个信仰及诚信缺失的社会。


在我看来,中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县城里的居民在人格上有一层鲜明的烙印:既自傲,又自卑。


和不远处大山环抱的山村里那些整日低着头盯着土地营生过日子,无暇顾及身外广阔世界的“乡下人”不一样,县城里的居民喜欢自我标榜,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


尽管在北上广深的眼里,小县城与乡下无异。


在一年365天当中,有360天,他们是高傲的城里人。唯有过年那五天,当一二线城市那些“成功人士”衣锦还乡的时候,他们才暂时甘为“乡下人”。


为了与自己眼中的乡下人区别开来,同时不被那些把自己当乡下人的“大城市人”过度看不起,小县城里的人总想让自己显得有见识一点,因此“求知”的意愿普遍比山村居民强,喜欢用“知识”装扮自己。


然而,他们捡到的“知识”不过是网络时代唾手可得的信息碎片。


除了励志和情感鸡汤外,下沉到小县城的“知识和文化产品”普遍缺少严肃优质的精神食粮。


在那里,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哲学等等几乎毫无市场,很多人唯独钟情于国际政治。


因为它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不需要多高的教育程度,只要看看新闻联播、《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就能说上话。稍微使点力气,网上搜一搜,就能搜成“民间专家”。


当然,越是感觉自己活动空间狭窄的人,越喜欢用宏大的话题来装扮自己。


讨论国际政治,让这些县城居民们享受到了“偏居一隅就能俯瞰世界”的快感。如果再装配了“阴谋论”,那就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地自由发挥了,反正无法验证真伪,更无需承担风险。


在网络时代,依靠百度,县城居民随时可以搜集大量莫辩真伪的国际政治信息,他们却极少通过书本阅读构建成体系的知识。知识鼓励思考,教会怀疑,而信息仅仅让你知道。


假信息接受越多,人越愚蠢,却往往越自负。


如果没有知识的鉴定和催化,满脑子的信息碎片就跟装满一麻袋的土豆一样,彼此之间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链接,进而形成健全理性的判断力,却非常方便随时掏出来炫耀。


由于“土豆”装满了一麻袋,他们普遍自信心爆棚,充满莫名其妙的反智主义的优越感,动辄嘲笑学历比自己高,观点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读书读傻了”、或读了博士,也不过如此。”


这种优越感背后其实是自卑感驱动下的以攻代守和自我安慰。没有自我怀疑。


因此,信息技术非但没有帮助小县城居民重建认知,反而加固了既有认知。互联网丰富了他们,互联网也禁锢了他们。


由于长期浸泡在信息和价值观高度类似的环境里,极少接触不同观点,小县城居民大脑里一贯的认知几乎被他们当作宗教般的绝对真理。


这一方面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一方面也导致小县城极其缺少包容的氛围,对不同观点的人经常有着对待异教徒般的仇恨。


他们经常在网上和现实中与不同观点的人展开“殊死搏斗”,动辄发展为人身攻击。


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视野高度,一种人格特征。很多人即使有幸跳出县城了,仍然一辈子无法抹去这一精神胎记。


读懂县城,才能读懂中国。


小县城最不适宜居住。那里没有乡村的宁静,却有着城市的嘈杂;徒具城市样貌,却缺少城市文化。没有农村人的淳朴,却有着城市人的傲慢。学不会城市人的文明,却洗不净乡下人的粗俗。


它在快速发展,文化却没有跟上。随着网络普及,它所代表的狭隘封闭正到处蔓延,扭曲公共文化。


有人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正如《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一旦励志要离开那里,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的几句话:


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为零;

人在急躁的时候动作会变形;

人在没有给对方信任的时候,说什么都没用;

人在失去方向的时候,做什么都没劲。

人在不懂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用大脑去思考。


活在县城,你读懂它了吗?午安!



为了拯救不开心,我创建了“不二那些让人笑出内伤的段子群”,规定不许聊天,只可分享好玩搞笑的东西。


一群500人坑位爆满,目前二群人数超过300,需要邀请才能入群。如果你也想加入,可以添加微信“yangui555”,拉你进群。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